铁矿石谈判底气,靠的是定价权不是储量
2010-03-23 | 吴睿鸫 | 3082浏览
随着铁矿石新财年长期协议价起算日(4月1日)的临近,各种关于2010年铁矿石谈判的讨论再度升温。淡水河谷将对铁矿石提价90%的消息,再次将中外铁矿石谈判推上舆论前台。值得注意的是,主管全国矿产资源的国土资源部新近发布消息称,2009年国内铁矿石产量已经达到8.8亿吨,国产铁矿供应能力正在持续稳步提升。(《第一财经日报》3月22日)
我国在铁矿石领域不断传来喜人消息,先是中央财政决定从今年始,新增50亿元用于加强矿产勘探的基础性工作;紧接着,国资委也出台相关政策,大型企业用于勘探费用的50%在考核中按利润加回;尤其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查明资源储量624亿吨,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中的铁矿石设计能力为4.8亿吨/年。
这些利好消息与公共政策,不仅提高了我国铁矿勘探水平,而且减少了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增加铁矿石谈判的筹码,正如业内权威人士所言,“今年我们的铁矿谈判总算有了底气”。
尽管从铁矿石储量以及开发能力大幅度增长的视角来讲,我们在谈判桌上一直被动态势,肯定会有所改观,但是,笔者觉得,要想在铁矿石谈判中赢得主动权,底气应来自拥有定价权。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市场交易额占全球50%,按理讲,应该掌控着定价主动权。然而,从2005年以来发生的数次铁矿石价格风波来看,透射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需求者在定价权上的无奈与尴尬——在铁矿石定谈判桌上,我国的钢铁企业基本没有发言权,近乎变成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想在今后铁矿石谈判桌上占居先机,赢得主动,我们必须要用超强的智慧,不仅要在储量上做文章,而且更要尽早让铁矿石成为国家垄断,立即启动符合我国长期利益的铁矿石战略储备计划,以及实施“走出去”的公共政策。
一方面,国家要垄断铁矿石开采权。眼下,铁矿石矿藏大都由中小企业把持,是在延缓煤炭行业滥挖滥采的路径。为改变这种开采混乱局面,国家应垄断开采权,凡是个体和民营企业开采的铁矿石应全部收回,这不仅能有效保护国家资源,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铁矿石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
与此同时,要尽快启动铁矿石战略储备计划。国家应出台一部《国家铁矿石储备法》,把现有新发现的铁矿石资源,全部纳入国家储备体系。与此同时,也像日美等国家那样,把一些铁矿石矿山,进行长期搁置,不进行任何开采行为,来保护我国不再生资源。
此外,钢铁公司应该“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上游产业的投资和拓展。这不仅能增强钢铁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中国企业参与铁矿石定价的筹码。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就走出去进行资源参股、收购,单就铁矿石而言,这个国家专门挑选储量大、铁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好、交通方便的矿参股或收购。无论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铁矿石大国,还是印度、加拿大等铁矿石的后起之秀,都遍布日本资本的身影。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也要像日本那样,尽早走出去,建立起牢固的海外原料供应链,逐步掌握和主宰全球的铁矿石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