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市场再现供需博弈 钢企呼吁长协定价

2012-07-15 | 中国经营报 | 1594浏览

7月9日,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为9791万吨,周环比增加45万吨,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周库存上升。

在铁矿石库存上升的同时,记者从知情人士获悉,河北钢铁集团和宝钢集团正酝酿与三大矿山谈判,以便让铁矿石定价能够重返此前的长协年度定价模式。

市场认为,由于目前铁矿石已进入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国内钢厂想趁机掌握铁矿石的谈判筹码,扳回失去已久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权。如今钢厂与矿山博弈的重点聚焦到是否“回归年度协议定价”上。

但谈判尚未正式开始,市场似乎已对此感到悲观。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大矿山的垄断地位难以撼动,目前仍呈一团散沙局面的国内钢铁企业仍无法与之抗衡。

铁矿石贸易商进退两难

山东日照港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港。来自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的铁矿石正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从去年年底开始,日照港的铁矿石库存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日照港铁矿石平均年堆存量约在1700万吨左右,处于“压港”的高库存状态。

“今年的生意特别难做,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根据铁矿石的传统淡旺季进行采购,但现在的形势却让人觉得特别迷茫。”在日照进行铁矿石贸易的何经理告诉记者,一方面钢材价格在大幅下跌,另一方面铁矿石的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近期虽然价格有所下跌,但波动的幅度却很窄。以往都是通过采购铁矿石进行“低买高卖”,现在却很难把握采购节点。

何经理称:目前最为头疼的是,不少钢厂对铁矿石的采购意愿并不强烈,还对采购合同的价格进行了下调,这使得中间贸易商的利润也被大幅挤压。

由于铁矿石价格出现了小幅回落,何经理仍计划小批量进货,希望弥补损失。

据了解,今年以来,像何经理这样“进退两难”的铁矿石贸易不在少数。更惨的是,一些小的贸易商因为铁矿石压港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只好歇业、转行。

铁矿石港口库存统计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29日,全国30个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总量为9681万吨,较6月22日增加95万吨。不仅如此,与去年同期相比,铁矿石的总库存增加了364万吨。

“目前铁矿石港口库存高位运行,钢厂的去库存压力很大。”钢铁业分析师徐勇波指出,现在钢厂和矿山在进行着一场拉锯战,下游的低迷需求,使得目前铁矿石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但三大矿山操纵的铁矿石价格并没有跟随钢铁价格大跌,所以这就使得不少贸易商对价格走向“心里没底”。同时由于铁矿石贸易商直接进行的是现货交易,无法完全通过期货等对冲工具来分担风险,导致经营压力陡增。

博弈加速缘起经济下滑

自2009年开始,三大矿山便开始采用现货价来给铁矿石定价,这也让不少钢铁企业叫苦不迭。记者了解到,由于铁矿石价格波动给钢厂企业带来明显的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一些钢铁希望能重回“长协时代”。

“现在国际和国内的钢材价格持续下滑,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对企业来说非常不利。”河北一家大型钢厂的中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最近和中国钢铁行业协会交流过,希望能够和几大矿山进行协商,使铁矿石价格重新回到长协价上来。

长协价也就是年度定价,其特点是采购矿石以年度合同为主,需要进行冗长的价格谈判。目前我国采购铁矿石分为现货矿和长协矿两种。现货矿即国内采购价到印度进口到港价,长协矿是与三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谈判所确定的长期合同价格。

2010年以来,铁矿石的定价机制从此前的年度定价,变换为以现货报价为主的季度模式。至此持续了40多年的铁矿石谈判长协机制被打破。

记者了解到,想让铁矿石价格回到年度定价模式的并不只有上述一家钢企,国内几家大型钢企都迫切希望能够重新启用长协模式。

对于河北钢铁集团和宝钢集团希望回到长协定价的消息,记者向两家公司董秘办求证,双方均称并不知情。

但此前,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此前对外公开称,随着铁矿石供应格局从垄断到多元,而需求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中国钢企将继续追求以长协为主的采购模式、增加长协需求比重。

中钢协秘书长张长富在今年5月份也表示,“直到今天,中国钢铁业仍然倾向于以长协为主的采购模式,目前正在与国际矿商进行谈判。”

目前钢厂希望定价模式回归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全面亏损的窘迫局面。

“一吨钢铁利润不及一公斤猪肉的时代到来了。”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最近对外表示,随着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突出,今后几年钢铁产业将保持微利运行。

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更能作证张晓刚的言论。5月份,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在销售收入、利税、净利润等指标全部呈现出大幅下跌趋势。而在今年1~5月,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为25.33亿元,同比下降达94.26%。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17.49亿元,亏损面达到32.5%。

钢铁业低迷不振的背后,铁矿石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从今年1月第一周的每吨133.77美元,上涨至5月第四周的每吨146.92美元,涨幅为9.83%。

市场认为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是影响钢铁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企业的亏损,说到底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个显著标志。”研究员魏增敏也表示,铁矿石年度定价的好处在于,能够稳定钢厂企业在上游原材料的波动,从而稳定成本,在钢材生产节奏和定价销售上更占据主动权。而现在的时间更短的季度定价,实际上增大了铁矿石价格对企业的冲击,使得钢厂在整个行业处于“寒冬”之季,更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中国诉求前途难卜

无独有偶,除了一些中国的大型钢厂希望重新回到年度定价,国外也有企业表达出了相同的诉求。

消息称,世界产量第四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首席执行官郑俊阳在近期表示,在钢需求下滑时,钢厂更需要稳定的矿价,而之前的年度定价体系能使公司更精确的预计成本。浦项制铁表示,希望淡水河谷和其他矿石供应商将返回到年度价格体系上来,因为这种定价方式使得钢厂更稳定。

那么,针对目前钢企要求重回长协机制的声音,几大矿山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只要铁矿石价格的波动性仍存在,则很难实施更长期的定价体系。”淡水河谷铁矿石和策略部门主管Jos  Carlos Martins近日对外表示,铁矿石市场仍然处于动荡,矿石定价体系不可能很快改变。

不仅如此,力拓国际业务总裁Alan Davies对外也称,铁矿石回归年度定价模式并不可能。

截至目前,三大矿山巨头中,只有必和必拓还没有对“重返长协”这一问题进行过表态。不过,业内认为三家铁矿石企业的利益趋于一致,巨头的利益基本一致,预计必和必拓也将不会赞成。

“铁矿石定价周期缩短,是大势所趋,要想重新回到年度定价是很难的。”徐勇波认为,铁矿石价格易涨难跌,如果铁矿石回到牛市,那么长协机制将对钢厂更加不利。目前铁矿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买方在交易方式上寻求变化,也说明双方之间的博弈加剧。但国内钢厂根本不具备三大矿山的市场垄断地位,定价机制是否改变,本质上还是由矿山说了算。

今年5月8日,作为中国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体系中争取话语权的重要举措,由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推出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开市。然而成交仅有21笔,成交异常冷清。

“以现货铁矿石市场为基准的指数化定价机制,相对于年度定价更为公开透明,这或许是未来企业的可走之路。”魏增敏指出,在铁矿石供需不发生大改变的背景下,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争夺依然很难,但对企业来说,通过对冲交易平台,降低铁矿石价格波动风险也许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