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铁矿石巨头的“最后疯狂”?
2011-02-14 | 现代物流报 | 2406浏览
2011年,中国钢铁业仍然面临矿价上涨、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面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自有资源开发利用,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仍是中国钢铁业当务之急。
2011年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始,中国钢企与全球矿石供应商的战争又将打响。双方经历了2009年矿石谈判的怒目而视和剑拔弩张,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又被迫无奈接受三大矿石巨头的季度定价模式,2011年,中方与三大矿山之间的暗战仍未见消减,国际铁矿石巨头又在鼓吹指数定价模式,而且舆论造势此起彼伏。种种迹象可以看出,铁矿石供应商面临“最后的疯狂”,我国钢铁企业如何应对,打一场持久攻坚战,是决定我国钢铁行业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
钢企利润被“吃干榨净”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钢铁行业2010年全年利润预计850亿元左右,扣除投资收益80亿元,主业利润仅为770亿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对记者表示。
中钢协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6.2亿吨,同比增长9.3%;生铁同比增长7.4%。但全年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利润仅为770亿元,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表示,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仅为3.5%,低于各行业平均6%的利润率,在所有行业中垫底。
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利润被国际矿业巨头——三大矿山瓜分。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消化进口铁矿石涨价付出26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50亿元,“相当于钢铁行业主业利润两倍之多。”
而这一局面在2009年更加严峻,全国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43%,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5%,比同年期的银行利率还要低。
细细算一笔账,扣除钢铁企业矿山盈利的部分,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主体处于亏损状态。
“按照1.6:1的矿铁比,进口矿石每上涨1美元,公司产品成本就会上涨13元人民币,企业全年成本增加9000万元人民币。”一家钢厂的销售人员对记者算账,以目前国际矿石价格上涨幅度计算,公司成本将多支出几十亿元人民币。“钢铁企业的利润已经被三大矿山吃干榨净。”业内人士认为。
3年赚够10年的钱
“铁矿石巨头抓住时机进行最后的疯狂敲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许中波对记者表示,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在全球投产的矿山都要生产了,3~5年后全球铁矿石就要过剩了,所以趁着中国现在自己供应不足的时候,3年之内就是要漫天要价,把10年的钱3年赚够了。
铁矿石巨头的疯狂已经到了极致:一月底现货铁矿石价格创下每吨191美元的高点,为2010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1月中旬铁矿石价格在每吨186美元附近徘徊,创下两年新高,而淡水河谷又将铁矿石价格提高了7%左右。”一钢企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钢铁企业为应对铁矿石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开始出台涨价政策。宝钢已出台对产品提价政策,幅度提升3%至7%。武钢、沙钢等钢厂也作出回应。
分析人士指出,生产成本的攀升,使钢厂上调出厂价格的意愿增强。钢铁生产企业试图对产品提价,抵消原材料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与钢价上涨相矛盾的是,目前的钢材市场并没有出现旺盛涨价势头,需求也未见有效回升。“由于市场对铁矿石、炼焦煤等生产原料大涨预期强烈,国内钢材市场或迎来新一波推涨行情。与此同时,钢价上涨或陷入恶性循环的阴影也笼罩在新一年的钢铁市场上。”分析人士认为。“铁矿石的价格没法压下去,如果钢材不涨价,钢企就没利润了。但现实情况是,钢材涨价后,市场卖不动,需求马上就减弱了。”一家大型国有钢企市场部人士说。
据了解,该钢厂的钢材提价幅度在每吨150元左右,但销售量却下降了3成。
进入2011年,中国钢产量呈上升态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称,1月上旬日均粗钢产量179万吨,高于去年12月下旬的日均173万吨。“市场供应加大后,钢价将很难继续维持高位,届时钢企又会在生产成本上升而钢价下滑的两面夹击下艰难求生。”中钢协相关负责人指出。
苦练内功应对挑战
对于矿石价格的步步紧逼,我国钢铁行业面临重大转折。
首先是控制产能总量应对挑战。我国钢铁业的盲目扩张,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铁矿石对海外依存度达到70%。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2010年全年进口铁矿石下降了1000万吨。中国铁钢比进一步下降,从96%下降至94%,这两点意味着中国可以少用铁矿石1500万吨。”中钢协分析人士称。
按照钢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约有4亿吨产能面临升级改造,2011年,将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000万吨,这也将大幅降低矿石用量。
此外,挖掘内部潜力,两条腿走路应对矿石涨价。中国国内铁矿石并不缺乏,关键在于开发能力低下,开发力度不够,开发成本过高,与海外铁矿石的质量和价格相比没有竞争力。
为打破钢铁业发展的铁矿石“瓶颈”,我国必须确立充分利用国产矿的战略。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制订资源税上调的政策,这对于理顺我国资源价格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在符合国家矿产调控政策的前提下,需要建立一套区域资源补偿机制,来保证矿产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国土资源部副司长鞠建华透露,在资金方面,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初步设想了中央财政支付转移和矿产资源费的减免或返还,实现对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基地的补偿。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在引导当地产业转型或发展。“帮助冶金矿山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促进国内冶金矿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减缓进口铁矿石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制约,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强调。
与此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中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并不是钢铁强国。高端产品不多,高端技术不够,消化成本能力差,应付成本的突然变换能力低下。“钢铁企业应主动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向节能减排和产业链高端要效益,这是自主创新和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杨铁生表示。
“眼下,三大铁矿石巨头确实是占垄断地位,但是这个垄断是可以打破的。”原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周世俭表示。
2011年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始,中国钢企与全球矿石供应商的战争又将打响。双方经历了2009年矿石谈判的怒目而视和剑拔弩张,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又被迫无奈接受三大矿石巨头的季度定价模式,2011年,中方与三大矿山之间的暗战仍未见消减,国际铁矿石巨头又在鼓吹指数定价模式,而且舆论造势此起彼伏。种种迹象可以看出,铁矿石供应商面临“最后的疯狂”,我国钢铁企业如何应对,打一场持久攻坚战,是决定我国钢铁行业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
钢企利润被“吃干榨净”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钢铁行业2010年全年利润预计850亿元左右,扣除投资收益80亿元,主业利润仅为770亿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对记者表示。
中钢协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6.2亿吨,同比增长9.3%;生铁同比增长7.4%。但全年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利润仅为770亿元,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表示,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仅为3.5%,低于各行业平均6%的利润率,在所有行业中垫底。
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利润被国际矿业巨头——三大矿山瓜分。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消化进口铁矿石涨价付出26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50亿元,“相当于钢铁行业主业利润两倍之多。”
而这一局面在2009年更加严峻,全国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43%,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5%,比同年期的银行利率还要低。
细细算一笔账,扣除钢铁企业矿山盈利的部分,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主体处于亏损状态。
“按照1.6:1的矿铁比,进口矿石每上涨1美元,公司产品成本就会上涨13元人民币,企业全年成本增加9000万元人民币。”一家钢厂的销售人员对记者算账,以目前国际矿石价格上涨幅度计算,公司成本将多支出几十亿元人民币。“钢铁企业的利润已经被三大矿山吃干榨净。”业内人士认为。
3年赚够10年的钱
“铁矿石巨头抓住时机进行最后的疯狂敲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许中波对记者表示,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在全球投产的矿山都要生产了,3~5年后全球铁矿石就要过剩了,所以趁着中国现在自己供应不足的时候,3年之内就是要漫天要价,把10年的钱3年赚够了。
铁矿石巨头的疯狂已经到了极致:一月底现货铁矿石价格创下每吨191美元的高点,为2010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1月中旬铁矿石价格在每吨186美元附近徘徊,创下两年新高,而淡水河谷又将铁矿石价格提高了7%左右。”一钢企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钢铁企业为应对铁矿石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开始出台涨价政策。宝钢已出台对产品提价政策,幅度提升3%至7%。武钢、沙钢等钢厂也作出回应。
分析人士指出,生产成本的攀升,使钢厂上调出厂价格的意愿增强。钢铁生产企业试图对产品提价,抵消原材料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与钢价上涨相矛盾的是,目前的钢材市场并没有出现旺盛涨价势头,需求也未见有效回升。“由于市场对铁矿石、炼焦煤等生产原料大涨预期强烈,国内钢材市场或迎来新一波推涨行情。与此同时,钢价上涨或陷入恶性循环的阴影也笼罩在新一年的钢铁市场上。”分析人士认为。“铁矿石的价格没法压下去,如果钢材不涨价,钢企就没利润了。但现实情况是,钢材涨价后,市场卖不动,需求马上就减弱了。”一家大型国有钢企市场部人士说。
据了解,该钢厂的钢材提价幅度在每吨150元左右,但销售量却下降了3成。
进入2011年,中国钢产量呈上升态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称,1月上旬日均粗钢产量179万吨,高于去年12月下旬的日均173万吨。“市场供应加大后,钢价将很难继续维持高位,届时钢企又会在生产成本上升而钢价下滑的两面夹击下艰难求生。”中钢协相关负责人指出。
苦练内功应对挑战
对于矿石价格的步步紧逼,我国钢铁行业面临重大转折。
首先是控制产能总量应对挑战。我国钢铁业的盲目扩张,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铁矿石对海外依存度达到70%。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2010年全年进口铁矿石下降了1000万吨。中国铁钢比进一步下降,从96%下降至94%,这两点意味着中国可以少用铁矿石1500万吨。”中钢协分析人士称。
按照钢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约有4亿吨产能面临升级改造,2011年,将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000万吨,这也将大幅降低矿石用量。
此外,挖掘内部潜力,两条腿走路应对矿石涨价。中国国内铁矿石并不缺乏,关键在于开发能力低下,开发力度不够,开发成本过高,与海外铁矿石的质量和价格相比没有竞争力。
为打破钢铁业发展的铁矿石“瓶颈”,我国必须确立充分利用国产矿的战略。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制订资源税上调的政策,这对于理顺我国资源价格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在符合国家矿产调控政策的前提下,需要建立一套区域资源补偿机制,来保证矿产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国土资源部副司长鞠建华透露,在资金方面,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初步设想了中央财政支付转移和矿产资源费的减免或返还,实现对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基地的补偿。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在引导当地产业转型或发展。“帮助冶金矿山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促进国内冶金矿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减缓进口铁矿石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制约,保障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强调。
与此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中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并不是钢铁强国。高端产品不多,高端技术不够,消化成本能力差,应付成本的突然变换能力低下。“钢铁企业应主动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向节能减排和产业链高端要效益,这是自主创新和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杨铁生表示。
“眼下,三大铁矿石巨头确实是占垄断地位,但是这个垄断是可以打破的。”原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周世俭表示。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