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跑马圈矿”:源头破解资源困局
2011-01-17 | | 2191浏览
数据显示,2010年钢铁业因矿石涨价比2009年多付出了1750亿元,是钢铁业主业利润的两倍之多。而1月至10月钢铁企业利润率仅为2.8%。
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曾警告说,“中国钢铁企业想摆脱受人"卡脖子"的命运,就必须走出去。”
“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扩大矿石自给率,但却难言轻松。国外矿业巨头长期把持着重要的矿山,可供国内企业开采、开发的地区有限,加之各国较为严重的保护主义,以及海外政治风险,都对中国企业构成了阻力。”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中国企业需要注重运用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来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对比之前中海油孤身奋战优尼科、中铝单刀挺进力拓所遭遇的抵制,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或当地企业合作"走出去"是一种更为现实、有效的模式。”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中国企业在过去10多年“走出去”的经验积累。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分析,大型跨国企业有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国际化管理能力和运营经验,此外,大型公司的加入还能减少“泛政治化”因素的阻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矿产遭遇的最大之一。而与当地企业合作,则能够为收购之后组建新企业、组建管理团队提供便利,在后期长远经营中起到稳定的作用。
事实上,尝试此种模式,中国企业目前已有斩获。比如,2010年,中铝斥资13.5亿美元与力拓联手开发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成为矿业投资金额第二大的项目。而西芒杜项目被力拓视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高品位铁矿资源。
德勤中国矿业业务负责人Jeremy South表示,去年的矿业并购中,中国企业十分谨慎,往往采取合作开发机制,这显示出中国投资全球矿业的做法相当理性。
此外,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理事长曹云告诉记者,投资多元化也是中国企业海外买矿所必须注意的。
澳大利亚传统上是中国矿业投资的重地。根据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统计,中国收购方占据2009年澳大利亚所有国内矿业交易的近40%。但是经历了中铝对力拓强势出击失败之后,澳方对于中国企业的收购行动表现出了谨慎态度。许多企业在澳洲的投资并不成功。曹云指出,“单一集中在某个区域投资的做法并不可取。”
令业界欣慰的是,目前不少企业已在美洲、非洲等多地“跑马圈矿”,并开始优先考虑中国周边国家的矿产资源并购机会,以实现投资多元化。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国企业前往俄罗斯进行矿产开发。”
在观察者们看来,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初期对主流产矿地的强攻受挫后,开始向成熟迈步,不管是投资方式的改变,还是并购目的地的改变,均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理性思维。
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曾警告说,“中国钢铁企业想摆脱受人"卡脖子"的命运,就必须走出去。”
“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扩大矿石自给率,但却难言轻松。国外矿业巨头长期把持着重要的矿山,可供国内企业开采、开发的地区有限,加之各国较为严重的保护主义,以及海外政治风险,都对中国企业构成了阻力。”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中国企业需要注重运用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来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对比之前中海油孤身奋战优尼科、中铝单刀挺进力拓所遭遇的抵制,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或当地企业合作"走出去"是一种更为现实、有效的模式。”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中国企业在过去10多年“走出去”的经验积累。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分析,大型跨国企业有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国际化管理能力和运营经验,此外,大型公司的加入还能减少“泛政治化”因素的阻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矿产遭遇的最大之一。而与当地企业合作,则能够为收购之后组建新企业、组建管理团队提供便利,在后期长远经营中起到稳定的作用。
事实上,尝试此种模式,中国企业目前已有斩获。比如,2010年,中铝斥资13.5亿美元与力拓联手开发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成为矿业投资金额第二大的项目。而西芒杜项目被力拓视为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高品位铁矿资源。
德勤中国矿业业务负责人Jeremy South表示,去年的矿业并购中,中国企业十分谨慎,往往采取合作开发机制,这显示出中国投资全球矿业的做法相当理性。
此外,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理事长曹云告诉记者,投资多元化也是中国企业海外买矿所必须注意的。
澳大利亚传统上是中国矿业投资的重地。根据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统计,中国收购方占据2009年澳大利亚所有国内矿业交易的近40%。但是经历了中铝对力拓强势出击失败之后,澳方对于中国企业的收购行动表现出了谨慎态度。许多企业在澳洲的投资并不成功。曹云指出,“单一集中在某个区域投资的做法并不可取。”
令业界欣慰的是,目前不少企业已在美洲、非洲等多地“跑马圈矿”,并开始优先考虑中国周边国家的矿产资源并购机会,以实现投资多元化。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国企业前往俄罗斯进行矿产开发。”
在观察者们看来,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初期对主流产矿地的强攻受挫后,开始向成熟迈步,不管是投资方式的改变,还是并购目的地的改变,均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需要的理性思维。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