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贸易商生存现状
2015-03-10 | 卓创资讯 | 4111浏览
2014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单边下跌50%,传统先买后卖的贸易方式受到重大冲击,中小铁矿石贸易商经营艰难,与此同时,处于中间环节的港口同样受到巨大影响并产生一系列变化。国企,民企,中小型铁矿石贸易商商纷纷寻找安全稳妥的贸易商模式。下面,我将从中小型私营铁矿石企业,大型民营铁矿石贸易公司,模式转变进行探讨。
1. 中小型私营铁矿石企业
这种公司,规模较小,公司员工在10-20人左右。2014年以前,其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类型。
第一,通过非主流矿低成本来赚取利润。
2013年,澳洲等主流矿价均价134美元/吨以上,而国内钢铁市场的产能过剩的情况开始出现,钢材下跌。钢厂作为需求终端,为保持利润,那只能从原料入市,而主流矿价格处于高位。钢厂就开始寻找一些来自于,伊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的低品位低价的铁矿石价格来进行降低成本。一些中小贸易商就通过和国外合作或者通过有开信用证的公司进行信用证操作,进口远期铁矿石价格,运到港口进行现货买卖。由于,非主流铁矿石市场不透明,中小贸易商从中可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平均每吨能赚取差价30-80元/吨不等。2014年以来,随着三大矿山发货量激增,以及中国铁矿石需求放缓,国外主流矿价已经跌至60美元/吨附近,国外中小型矿山百分之八十以上,或破产或停产。据数据监测,2013年以来,我国进口伊朗、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铁矿石总量维持在400-500万吨,而占总进口量的5-6%左右。2014年5月份以来,从进口总量和进口比重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中国进口以上三国的铁矿石总量为222.2万吨,占总量的比重为2.97%。这是自2014年6月(总量218.66万吨/2.93%)之后的第二低点。目前铁矿石市场上,操作非主流的贸易商逐渐退出市场,剩下的也多是和国外矿山有合作的贸易商。
第二,通过自己本身强大的销售网络,做背靠背贸易商。
所谓“背靠背”贸易商,就是按照钢厂需求订单来找寻港口现货,以此赚取差价。这样的情况在2014年正在改变。主要原因在于,矿价越发透明。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目前港口现货价格传导至终端钢厂的时间越来越短,留给贸易商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越来越小。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钢厂需要某种货物,它在一方面知道价格的同时,另一方面会通知多加贸易商为其寻找货源。这样就造成市场上为了寻找这种货物的商家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况增多,钢厂压价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今年以来,通过调研的部分贸易商来看,他们也有两方面的改变。一是,开始进行远期现货操作。依据钢厂的需求,从远期现货市场找寻合适的铁矿石货物,同时找有资质的国企代开信用证,直接卖给钢厂,而不将铁矿石放到港口上进行买卖。这样虽然赚钱利润可能会在0.1-0.3美元/吨的较小空间里,但是它规避了风险,也避免了资金的占用。另一个方面,通过操作别的相关产品来维持生计,铁矿石商家多会选择煤炭、石油焦等产品来操作。
2. 大型民营铁矿石贸易公司
这样的公司年进口铁矿石总额超过1000万吨,资金雄厚,销售半径宽。
这样的贸易商公司,之前的铁矿石操作模式主要是有两种。
第一种,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和国外矿山展开长协合作,每月固定量发货,矿山方面按照销量给予折扣,然后,商家在港口进行现款现货服务。这种销售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有充足的货物供应,但是遇到行情单边下行,或者资金收紧的情况下,会有较大风险。例如,在2014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港口现货价格长期低于远期现货价格30-50元/吨,也就是贸易商从矿山买到铁矿石,卸到港口上就开始亏损。
另一种是,代理模式。代理是付保证金,一般等货物到港之后3-5个工作日进行结款。这宗模式操作比较少。
2015年以来,这样级别的公司,若是资金较为宽松,将会继续保持足量的供应,但是也会倾向于远期现货的操作而减少港口现货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