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进口新模式太难 “统一战线”困局重重

2009-11-03 | | 8016浏览

尽管将演讲主题定为“钢铁业发展态势”,但日前出席莱芜钢博会产业论坛的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言语间仍然流露出“钢铁企业应抱团对外统一议价”的期盼。

眼下又临关键时点:2010年度铁矿石长期价格协议谈判已“如箭在弦”。然而,由于中国炼钢厂商和力拓等三大矿业巨头之间的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遭遇重大挫折,上述论坛对于“铁矿石价格”这一敏感话题少有提及。

10月中旬,在青岛召开的铁矿石谈判预热会―――第九届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曾抛出3项主张,被称为铁矿石进口的“中国模式”。但这一模式能否追寻到话语权,不少现身莱芜的企业代表直言“难度太大”。

中钢协鞭长莫及

2009年度铁矿石价格曲折漫长的无结果谈判后,下一年度的谈判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刚刚于8月间与中方签订半年度铁矿石长期协议的澳洲矿商FMG提出四季度抬价,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也放风“来年涨价3成”,中钢协对此作出回应称“不会接受”,并表示将努力构建铁矿石进口的新模式。

单尚华的“3项主张”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统一铁矿石价格”。中钢协期许:只有废除一个市场两种价格,才能从根本上打击铁矿石无序、超量进口的现象,挤出铁矿石进口数据中的泡沫。“价格一旦确认,国内企业不论国有、民营,不论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要执行这一价格,不能再分长协价、现货价;凡是与中国用户签订合同的供货商都要执行这一价格。”

对此,一位前来参加莱芜钢博会的交易商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在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钢协试图拖延时间以求达成更有利的协议,结果却令合约到了破裂边缘,此后一些中国炼钢厂商自乱阵脚,依据日本和韩国的价格合约分别与矿业公司签订了临时价格协议。“因此,'一盘散沙’的钢铁行业现状意味着中钢协的单一价格很难实现。”

另一位民营钢企负责人则对导报记者坦陈,铁矿石的品质不同、来源不同、运输成本不同……“这绝不是一个价格所能统一的,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制定出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价格,也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而且,企业在定价、进货方面拥有自主权。”

在近几年与铁矿石巨头的谈判中,中钢协“屡败屡战”原因何在?“这恐怕与中钢协的成员构成有很大关系。”民族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罗荣晋指出,“中钢协的成员单位是以宝钢、鞍钢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钢企,国内众多民营钢铁企业并不是成员单位,但这些民营钢企已占据国内35%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都是三大铁矿石巨头争取的突破口。”

罗荣晋所言不虚。当前,摆在中国钢企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是:三大矿山企业占据全球80%的铁矿石贸易量,在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垄断地位已经形成。而我国对铁矿石进口的依赖度高达60%,这些进口的铁矿石被分散的近千家钢企分享。而中钢协的权力有限,且“鞭长莫及”,对很多钢厂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日渐深入的今天,中钢协显然难以过多干涉企业的行为。

“中国模式”不如建“期市”

实际上,中钢协正面临着尴尬处境:一方面,铁矿石谈判中,商务部放权给中钢协;另一方面,中钢协对于钢铁企业又不具备行政管理权,无法做到将钢铁企业归拢到同一战线上来。加之中钢协与钢企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节拍明显不合,反过来中钢协希望企业配合的时候,钢企又自行其道,使中钢协在谈判中陷入被动。这种一面是行政手段参与谈判,一面又无力与钢铁企业有效协同的状况,自然难以应对国际铁矿石商的凌厉攻势。

10月25日,现身莱芜的罗冰生也无意间表达出希望中钢协“扩权”的想法。这一想法能否如愿尚不得而知,但中钢协眼下仍有重要工作要做。

“针对当前铁矿石超量进口、贸易秩序混乱的状况,我们主张实施整顿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措施。”罗冰生提出,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加强对铁矿石市场秩序的调整,逐步打造中国铁矿石进口的“统一阵线”。

某分析师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铁矿石市场秩序的确已“十分混乱”,只有重整铁矿石市场秩序,防止谈判过程中铁矿石超量进口,才有可能缓解中方在谈判中失利局面。

莱钢集团董事长宋兰祥在钢博会产业论坛上指出,我国钢铁业正遭受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有效需求不足;二是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国内钢铁产能已经达到6.6亿吨,正在建设的还有5800万吨,而正常来说需求只有4.7亿吨。“由于供需失衡,库存增加,加之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企业经营成本正在加大。”

如何才能有效破解进口铁矿石高价之忧?有钢铁业专家指出,国内体制尚无法为铁矿石谈判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所谓的“中国模式”诉求似乎只是空谈。“还不如着力推动形成一个类似于原油、金属等的国际铁矿石期货市场,不仅对买卖各方都是公平的,而且有利于参与者充分发挥各自的市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