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定价机制的转变对钢材市场的影响

2010-07-20 | | 2919浏览

总的影响是:定价机制的转变将导致国内过剩的钢铁冶炼产能削减
    定价机制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买方市场,买方就具有话语权;是卖方市场,卖方就具有话语权。由于全球钢铁冶炼产能的上升,铁矿石市场显然是一个卖方市场,所以卖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就更具有话语权。由于近几年,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扬,则对于买方来说就是合约签订的时间越短越好,长协价最好变为季度定价,理论上都是现货定价更好(考虑生产计划除外)。
    在钢铁的产业链上:矿产能(上的慢)--冶炼产能(上的快)--终端需求
    当终端需求向好时,矿赚大钱,冶炼赚小钱,当终端小于供应时,冶炼不赚钱或亏钱,矿赚大钱或小钱。这不平衡只能通过削减冶炼产能达到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中国的冶炼产能必将削减。
    具体来讲,接下来我国钢铁行业可能出现以下现象:
    1、     钢铁企业将出现新一轮兼并重组
    资金雄厚、产品具有优势的受政策支持的大中型企业必将收购一批生存困难的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行业集中度
    2、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成本控制带来挑战
    铁矿石的定价和终端钢材的定价存在时间差,以前长协价时,成本是可以估算,只有终端具有敞口风险。季度和现货定价导致原材料和终端产品都具有敞口风险。钢厂的风险增加,贸易商的境况只能更差。有准备的贸易企业参与套期保值,钢企参加铁矿石掉期交易和钢材期货套期保值,这使得成本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3、     国有大中型钢厂的优势生存状态有所恶化
    长协价时,有进口资质的大钢厂往往靠转卖铁矿粉就可以有很大一笔收益,尤其是矿石价格持续上扬的时候。季度定价以后,额外的利润被卖方索取,国内有进口资质的大企业的这块收入会下降。
    4、     对小钢厂的调控成效有待观察
    原材料的上涨和终端消费的不旺导致国内钢铁的过剩产能的治理成为首当其冲的大事。据最近工信部消息:首先对于不符合《钢铁行业前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将被“断供”铁矿石,而且在水、电等费用及金融信贷方面均有差异。但是“断供”进口铁矿石,可以买国产的呀,至于费用上,小钢厂在税收及人员工资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对小钢厂的调控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5、钢价将较长一段时间处于价格底部。整个产业的调整方向清晰,但是由于大中小型钢厂的利益和矛盾各不相同,短期难看到较好的调整效果(比如目前大钢厂以稳定为重不会轻易停产,小钢厂在税收和人工费上优势也过得去),所以价格将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