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缘何斗不过“矿”

2010-05-05 | 新华日报 | 2655浏览

经过五个月的煎熬与等待,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日前宣布放弃统一领导,国内钢铁企业可以与三大矿山公司个别接触,这意味着“连买菜老太都关心”的我国铁矿石谈判连续第六年以失败告终。

  这一输,不仅要让中国钢企至少多付出5000多亿元的成本,同时这种上涨的成本还将通过钢材价格向下游转移,使得我国发生输入性通胀的风险不断加剧。

  “钢”缘何一直斗不过“矿”?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我们的钢铁企业手中无“粮”,随着不断增加的“胃口”导致铁矿石价格最终只能任由“矿”摆布。看铁矿石几乎100%都依靠进口的邻国日本,早在50多年前,就认识到到海外获取矿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在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从实践中懂得,参股矿比直接购买矿产品风险小,而买矿又比参股矿安全。所以,日本长期以来把鼓励并支持企业到国外买矿作为一种国策,到国外探矿、买矿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长达15年的优惠贷款;因不可抗原因失败的,政府还允许免除债务;一旦探矿成功,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政府支持。在这种长期战略刺激下,日本虽然自身资源贫乏,但是其矿产控制触角却伸到了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十几个国家,遍及南美、南亚、中亚、非洲等众多地区,甚至包括部分中国矿山。“得资源者得天下”,这就是作为资源贫乏国的日本却拥有很强资源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我国实力雄厚的国有钢铁企业这几年开发资源力度虽有加大,但基本都局限在国内,满足于做“家里老大”,缺乏到海外 “攻城拔寨”获取资源的战略意识,目前中国所能控制的境外铁矿石资源只占进口总量的9%。同时,这几年房地产开发热和超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也使我国进口铁矿石依存度每年大幅攀升,这多种因素最终成为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山漫天要价的“软肋”。

  专家指出,被金融寡头控制的外国矿和中国钢的价格之战不是简单的谈判问题,实际上是又一场金融之战,而这一战真正的较量应该在谈判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