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库存殆尽 现价飙升 钢厂如何适应变化

2010-04-20 | 和讯 | 2990浏览

目前,中方仍然没有接受国际矿商提出的季度定价模式,但矿商与钢企间展开“一对一谈判”已有时日,包括数量、价格、交易方式等。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在一派乱象中迈入阵痛的变更期。相比3月中旬,目前铁矿石报价已大涨30%。中国钢企是否应该主动迎接“指数化定价”?现实是,中国钢铁业,从企业到主管部门,对“指数化定价”还未做好应对的准备,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

    中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进程已然成谜。

    “它们的一言一举,互相呼应,非常协调,所谓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谈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昨日在西安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上表示,“现在不是价格谈判,而是定了一个价格你们必须接受。你不接受,我就不给你供货。”

    他认为,这一种“最后通牒”的方式,对需求方是非常过分的要求。

    “中方出招就涨”

    中钢协一直在为铁矿石价格谈判“想招数”:4月2日推出三大行业自律文件,而后又有消息称欲停止进口品味低于60%的铁矿石。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焦玉书昨日透露,中国确实在限制进口低于60%品位的铁矿石。

    不过,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昨日在会上表示,不同意停止进口低品位铁矿石的做法,从现货价表现来看,“中方出招就涨。”

    李新创在发言中激动地表示了反对意见。他称,在中国2009年进口的近6.3亿吨铁矿石中,有“相当比例”是低品位铁矿石。“我不同意限制进口60%品位以下铁矿石的做法,这个消息出来以后,高品位矿价格飞涨。”李新创说。

    4月份以来,高品位铁矿石现货价格开始猛涨,从3月底的155美元/吨,迅速飙升涨至170多美元/吨。

    “还在与必和必拓谈”

    铁矿石新财年价格结算日从4月1日开始。控制全球铁矿石贸易70%以上的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已抱团咬定短期定价方式。

    “铁矿石供应方以自己高度垄断的强势,强迫需求方必须接受的垄断价,说多少就是多少,不接受就制裁你。”罗冰生激动地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谈判,这会给所有钢铁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罗冰生还重申,中国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不规范,无序竞争不仅造成超量进口和库存积压,而且人为抬高了价格。

    昨日,早报笔者获悉,中钢协负责人于14日与必和必拓矿业公司首席商务官孔博拓会面,听取必和必拓关于铁矿石谈判的最新意见,并建议矿企从长期合作出发,回到谈判桌上。

    “我们还在与必和必拓谈判。”罗冰生在昨日西安会议结束后告诉早报笔者。

    钢企下半年面临巨亏?

    目前的谈判状态让钢企很无奈。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思明昨日在会上表示,由于铁矿石和其他原料成本上涨过快,国内钢厂消耗完现有库存后将在6月份迎来最困难的时期。他称,三大矿山在季度定价和涨幅方面一旦成为现实,将对钢企生产安排造成麻烦,6月份后钢企将面临严重亏损。
    杨思明说,一季度,国内主要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在66亿元左右,“二季度可以说国内钢厂还会实现一定利润,是因为每家钢厂都在消耗原有的库存铁矿石,库存可以使用两个月。”

    那么,等两个月后库存用完了呢?这是杨思明最为担忧的。“6月份,国内钢厂的库存将进行扫尾,面对如此高的进口矿成本,钢价不可能继续猛涨,所以6月份后钢铁业亏损面可能会迅速扩大。”杨思明说。

    杨思明还对媒体表示,南京钢铁在7月份盈利难度非常大,今年将是中国钢铁业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三大矿山提出季度定价后,钢厂无法锁定成本,无法有效进行生产管控。

    “我们自己没有私自谈,今年铁矿石长协价还要看中钢协最终谈的结果。”杨思明脸上露出些许无奈。

    工信部:中钢协抵制非政府政策

    昨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北京表示,商务部已注意到欧盟及其他国家钢铁企业都提出对于铁矿石供应商反垄断调查的现象,商务部反垄断局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另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官员杨永新昨日表示,中国钢铁行业领导层提出的抵制从全球矿业巨头进口铁矿石及限制低品位铁矿石进口的措施并非“政府政策”。   

    铁矿石谈判胶着期 钢厂如何适应变化

    从目前三大矿山公布的谈判进展来看,三大矿山企业都没有像往年一样公布谈判的具体价格甚至是价格合约的时限,笔者相信未来也不会进一步公布合约的细节。因为现在矿山企业与每一家钢厂谈判的合约都开始有所不同,不管是在价格涨幅还是合约时限上。

    这也意味着,一家企业达成协议其他企业都将跟随并延续一年的价格谈判机制已一去不复返,铁矿石价格会像铜、铝等大宗商品一样,走上以更短期价格为基础的交易价格和定价体系。

    其实,对中国钢厂来说,目前的混沌状态可能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去年中方就没有与矿山巨头们达成一个年度价格协议。去年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钢厂每隔一段时间都各自与矿山企业商谈一个固定价格进行铁矿石买卖,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一年。

    不过,今年的情况可能还会有所不同。去年中国钢厂与矿山商讨价格时,还可以以日韩企业与矿山签订的年度长协价格为基础,而今年,所有钢铁企业签订的短期价格都成了“秘密”,定价依据则更倾向于现货市场。

    这样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此前在铁矿石采购成本上相差甚大的国内钢厂,如今在铁矿石这一最大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上越来越趋同,拥有年度长协价格优势的大钢厂,要再想通过低于现货价格最高达100美元/吨的成本优势,与只能在现货市场采购的小钢厂竞争,砝码正在逐渐减弱。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了年度长协价格优势的大钢厂就必然会被淘汰。一方面,如果在销售、管理以及其他原材料成本上加强控制,大钢厂同样可以挤出更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如果产品适销对路,增加的成本也依然可以向下游传导。

    因此,现在视铁矿石定价机制所发生的变化和未来进一步变化的趋势,并从成本控制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找到更有效的生存之道,远比将命运寄托在矿山企业改变主意、重回传统定价机制要现实得多。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钢厂更应考虑的是,如果铁矿石的定价机制进一步演变为指数定价甚至是衍生品交易风靡,作为钢厂应做些什么,才能尽量扭转被动。

    事实上,目前在石油、镍等大宗商品领域,已充斥着每日定价和衍生品交易,而中国企业在这些大宗商品领域所发出的声音,要么是痛斥价格被炒作,要么是被国际投行“忽悠”后在衍生品交易上亏损连连。而目前在铁矿石领域,也的确出现了更多机构在制定铁矿石价格指数,更多投行开始为推广铁矿石衍生品交易而忙碌的现象。

    世界不会因任何人的落后半拍而放慢改变的脚步。如钢厂尽早适应这些变化,储备相关人才,让衍生品交易也为我所用,真正起到套期保值、防范现货价格上涨风险的作用,不是就能在变幻的市场环境中笑傲江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