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谷推指数定价要价翻番超中方底线
2010-03-25 | | 8670浏览
有消息22日称,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在内的三大矿商已经和日本钢企达成初步协议,拟以与现货市场挂钩的短期合约,取代有着40年历史、基于年度合同和冗长谈判的铁矿石定价体系。
对此,力拓公司表示不知情,必和必拓方面则称,市场定价机制是一种趋势,“获得长期供货合同对部分客户至关重要”。
不过,昨日(3月24日)记者获悉,另一巨头淡水河谷已有实际动作,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称,淡水河谷已确定4月1日起实行指数定价。
淡水河谷4月起指数定价
3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淡水河谷公司日前已正式向外界通告,公司已开始实施新的市场策略,对于铁矿石的定价将采用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此通告未提及2010年铁矿石的具体定价额度。
淡水河谷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受近几年矿石价格压力的影响,公司已经对遵循数十年之久的矿石基准定价系统做出改变,为铁矿石定价设置了一套更为灵活的定价系统。”
据巴西当地媒体报道,淡水河谷将于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铁矿石定价系统。分析人士称,新制定的定价系统将基于铁矿石现货价格对铁矿石出售价格做出调整。目前,淡水河谷正要求客户接受4月至6月期间优质铁矿石价格上调114.4%,至每吨122.20美元,而去年该公司铁矿石参考价是每吨57美元。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朱喜安称,无论从竞争态势还是涨价幅度,长协价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变化的需要,原有的定价机制迟早要改变,而最终将走向更加灵活的定价体系。
据了解,受中国对铁矿石需求旺盛的影响,目前铁矿石现货市场不断扩大,现货市场已成为决定铁矿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矿商与日企达成短期合约的传言,力拓公司表示不知情。必和必拓方面则称,市场定价机制是一种趋势,而“获得长期供货合同对部分客户至关重要”。只有淡水河谷在用行动推行着其“指数定价”的梦想。
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杜薇表示,“矿山一直要求改变传统的定价体系,没有哪一家说要坚持长协价。”三大矿商虽然互为竞争对手,但目前看不出他们在定价态度上有分歧。
中方反对指数定价机制
“难以接受。”针对淡水河谷的举动,华菱钢铁某高层表示,“如果实行指数定价,对我国的钢铁行业发展肯定不利。”该人士表示,以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取代每年制定基准价格,新的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将超过100%,中国钢企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长期从事铁矿石贸易的陈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矿山一味要求指数定价,不利于钢企保证稳定的上游成本价格,那我们肯定面临大幅亏损。”
反对指数定价机制的不只是中国的大小钢企。继中国商务部在3月16日对铁矿石价格谈判做出回应后,23日,工信部表示希望继续坚持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使铁矿石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铁矿石谈判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使铁矿石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避免大起大落,避免流通过程中的过度炒作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明确表示。
此前,中钢协在声援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强烈反对铁矿石生产商欲提价80%~90%的打算。
我国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估算,如果涨幅90%,国内钢企可能要为此多付出超过千亿元的成本。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钢铁行业去年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3%,不及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5.47%的一半。
北大纵横合伙人、资深专家蒋锡麟表示,从发展方向上看,从传统的基准定价机制转向市场定价机制是一种趋势。“铁矿石谈判未来会由年度定价走向指数定价,但我个人不希望在这个时候遵从指数定价。”
渺茫的“统一价”
随着新财年铁矿石长协价起算日(4月1日)的临近,中国钢企对“统一价”的期待逐渐化为泡影。
受中国强劲的原材料需求,矿商一再推高铁矿石现货价。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粗钢产量1.03亿吨,同比增长25.4%,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0%左右。3月22日,品位在63.5%印度粉矿在天津港的交货价为148~151美元/吨,突破了此前140~142美元/吨的高点。
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汪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中国而言,长协价肯定是要坚持的,而且维护一个稳定的价格,对矿商也有利。“坚持长协价虽然艰巨,但在2008年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坚持长协价,今年更要坚持。”
想要在4月1日达成一个结果,很难很难。“今年的结果很有可能像去年那样没有结果。”蒋锡麟如是说。
汪建华表示,如果硬谈价格,肯定谈不下去,只有探索其他途径。
而分析人士认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真正改变或许将从“季度定价”开始。今年年初,必和必拓曾表示,2009年四季度公司46%的铁矿石是通过季度定价、现货定价和指数定价等短期议价的方式销售出去的,这一数字较之前公布的30%比例有明显提高。
在分析人士看来,国际矿山很有可能从日本钢厂方面找到铁矿石“季度定价”的突破口。“日本钢铁工业的产品较为高端,其转嫁成本的能力也比较强。对他们来说,对铁矿石稳定供应的担忧要多于价格。”一位熟悉日本钢厂的人士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