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力拓“复婚”背后:矿石供应商的中国舞台
2010-03-21 | | 8851浏览
不难看出,这四个事件中的主角,都是力拓,一个国际大公司与中国的商业外交法律发生如此密切的交集,实属罕见。这归于铁矿石的特殊性,这种原本运输单位成本高,储量丰富的矿石曾经平淡无奇,由于中国钢厂的胃口,它们才变得炙手可热。力拓在华战略中的看似矛盾之处其实不难理解:它是交易中的“乙方”,对甲方的情绪心存顾忌,而甲方对乙方的高度依存性,又让它有足够的博弈砝码。力拓不想制造对立,也不想对北京表现的俯首帖耳。
影响中国的国际铁矿力量主要有四股:澳洲的必和必拓、力拓、巴西淡水河谷与印度的现货供应商,它们风格各有不同,必和必拓有几分全球老大的“范儿”,它在中澳两国的公关层面高,力度大,在澳洲矿业界,中小矿企认为力拓比必和必拓更“鬼”,擅长翻云覆雨,双方股东约有60%重合,不过力拓的股东更为分散,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必和必拓更大,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比必和必拓更高。在Simandou铁矿项目之前,它就不断放出风声,与中铝在收购交易中止后仍有其他层面的合作,以令中小投资者安心:它与中国的关系不会走向僵化。另一方面,在“胡士泰案”、铁矿石谈判等关键问题上,它不会有任何退让。巴西淡水河谷数次提出让中国难以接受的额外条件,2008年它曾一度扬言,如果中国不答应其新涨价要求,它将“断供”,以致中国钢企大批铁矿石运输船滞留在巴西港口,无货可装,今年又是它提出铁矿石应涨价100%。而印度现货供应商是中国现有铁矿贸易体系的收益者,正是中国的狂热需求,才让本来缺乏竞争力的印度矿赚得盆满钵溢。不过随着印度近年来自身钢铁工业的发展,对矿石出口门槛正日渐提高。
每逢铁矿石谈判正酣之时,总有舆论希望四股力量之间能够“鬼打鬼”,中国坐收渔翁之利,或者当某一方供应商很“过分”时,还算守规矩的供应商形象立刻光辉许多。实际上,它们都不是中国的敌人,更不是朋友,在对中国的铁矿资源合围已经形成的背景下,中国没有能力成为逗引蟋蟀那根草棍,而有关商业道德的评判也空洞而乏力,我们不能被对方高超的演技迷了眼,心存幻想.